中国岩溶天坑数据集

[ 2016-9-23 ]

  天坑(全称:喀斯特天坑,英文: tiankeng,又称:岩溶天坑)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喀斯特天坑的定义(朱学稳等,2001):“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其深度与平面宽度(口部或底部)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其发育的地下河链接的陷坑状负地形”。

  天坑的概念,是中国科学家继提出峰林、峰丛后,第三个列入喀斯特词汇中的主要名词。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岩溶地质学家在中国西南裸露岩溶山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工作,提出作为特殊岩溶地貌形态之一的天坑概念,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学术界认可。在天坑的科学发现及命名前,国内外岩溶学界称其为大型塌陷漏斗(large collapse doline)。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组织国际合作中国探洞、全国岩溶资源调查、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中,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这种岩溶负地形中的极端形态,并正式提议将此类大型塌陷漏斗从一般岩溶漏斗中分离出来,命名为“天坑”。200510月,国际岩溶研究领域专家组成“国际天坑考察组”对中国的天坑进行了考察和科学认定,各国科学家关于“天坑”的考察论文和研究报告,已在《中国岩溶》、《Cave and Karst Science》、《Speleogenesi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岩溶学对于“天坑”这一巨大岩溶负地形的形态成因认识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图1. 广西乐业县境内发育的天坑群 

图2. 重庆市奉节县的小寨天坑

  十一五期间,由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地质基础数据库维护与服务》资助,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与岩溶地质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国内外天坑资料的首次整合工作,并形成数据产品—《中国岩溶天坑数据集》、《中国岩溶天坑分布图》2010版。该数据产品收录了我国分布在我国西南裸露岩溶区的60个岩溶天坑的分布状况、主要特征参数、数据集文献资料等。中国的天坑主要分布及分类简况:

  • 广西区32个(乐业县21个、凤山县9个、巴马县2个、);
  • 重庆市17个(奉节县7个、云阳县1个、武隆县9个);
  • 四川省2个(文兴县);
  • 贵州省5个(织金县2个、紫云县1个、平塘县2个);
  • 湖南省3个(郴州市1个、攸县2个);
  • 湖北省1个(利川县)。
  • 按天坑成因类型统计:塌陷型56个,冲蚀型4个。
  • 按天坑发育级别统计:超大型8个、大型15个、中型24个、小型13个。 
  • 按天坑发育成熟度统计:成熟型44个,退化型16个。